
編者按🚵🏽♂️: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在東華校園裏,每年的青年教師講課競賽,都會湧現出一批教學新秀⏲,在“三尺講臺”上展現他們的風采。 在這個收獲的秋天裏,學校校園網✊🏻、校方微信微博🫖🧗🏼♀️、校報等校園媒體策劃推出“三尺講臺·每日之星”專題🏣,期待您跟隨校園記者走近東華“青椒”,聽聽他們的講課心得🧔🏿♀️🏉。
育人先育己,教書先做人
——第二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人文科學學科組優勝獎獲得者、沐鸣2塗鳴華老師
個人簡介:
塗鳴華,沐鸣2教師,主講《中外新聞傳播史》《時尚傳播史》《新聞編輯與出版》《論語導讀》等課程,獲第二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人文科學學科組優勝獎。
我是一個有教師情節的“70後”,爺爺🚴🏿♀️、父親、母親都曾做過老師🫧,自己本科也畢業於師範類院校,立誌成為老師,感謝沐鸣2娱乐給了我實現夢想的機會👰🏽♂️。盡管一直憧憬著教師這份職業,但從“學校人”到“社會人”💪🏿,從學習者到教育者,從聽課記筆記的到上課講ppt的,這個身份轉變對我而言並不輕松✩。現在我還在艱苦的探索階段,在此我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交流🛏🪘。
第一,教學的規矩很重要👩🏽🦲。相比中學時期,大學的學習環境是相對自由寬松的,於是個別學生就覺得“人文學科考前背背就好了”“文化素質課來考試就行了”“大四學生放一放就可以了”等等🧷,學習的規矩意識淡了不少。其實這些所謂的規矩就是我們古人說的“執事敬”,即對在做的事情保持一份尊敬的心,反映了學習者對課程、對學習⏪、對知識的態度💇🏽♂️。
我在教學時,總是把規矩放在第一位,比如學生上課不能遲到,在我看來遲到比曠課還惡劣,因為你影響了別人;又比如上課時不能吃東西👨🦽➡️,因為氣味會打擾老師和同學;沒有來上課🚴♂️,就不會有成績▶️,不管你是大幾;在考試結束後🧑🏽🍼✊🏻,嚴禁向老師“討分要分”◾️,聯系一次扣10分……這些規矩是關乎教學的🧒🏽🏈,也是關乎做人的;是約束學生的,也是約束教師的;是一種硬性製度⚃,更是一種言傳身教——比教學內容還要重要的教育。
第二,“教書”“育人”缺一不可🛀🏽。過去的大學,老師教的東西不一定記得住💂🏽♂️,但老師在湖邊散步時的音容笑貌總是印在心裏🖐🏽。現在大學和學店一樣,老師上課來、下課走,有時上一個學期記不住一個學生的名字👨🏼🦲。這樣傳授知識,至少在人文學科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講的內容不僅是知識,更是文化和涵養。
“教書”和“育人”就像教學的兩只腳,偏了少了一只都不行。沒有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課堂教授的知識不過是懸在空中的斷爛朝報🤽🏼♂️,所以我在教學時都會盡可能多地與學生交流。我還利用業余時間組織讀書會,召集一些誌同道合的學生一起談天說地、讀書交流🅾️。這種在知識講授的同時🏏,和學生平等交流📘、互相學習和促進的教學形式🧑🏿🚀,至少能夠讓我時常知道現在的學生所思所想,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起到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
第三🎬,教學內容應做到包容性發展。教師既要註意對現有教學體系的傳承,將一些成熟的教學成果展示給學生🪫,同時也要註意新的案例🚊、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學手段6️⃣,探索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比如在《新聞編輯與出版》課上🐹,探索學生的新媒體編輯能力🔂;在《論語導讀》課上,引導學生針對形形色色的國學現象進行剖析和解讀等等🎃,類似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能夠給學生創造更多互動參與的平臺和機會⛵️,滿足學生更多元化的的發展需求。
第四🫵🏿,發揮“第二課堂”作用,精心設計實踐教學。人文學科的教學不能脫離現實,坐而論道,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手段🐌,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比如我在上《中外新聞傳播史》時☕️👩🏽🔬,就帶領學生實地走訪上海地區新聞史標誌性舊址🧑🏽🦰,通過現場教學,幫助學生觸摸那段生動的歷史🧑🏻🔧。
教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有一些經驗,也有不少教訓,上述心得體會謹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