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8日下午,海派面塑第三代傳承人湯健老師做客我校第299期周周講,進行了一場名為“初識海派面塑”的精彩講座,給大家帶來了一份別開生面的海派面塑新體驗。
講座中,湯健老師通過講解、手工製作展示和互動相結合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海派面塑的獨特魅力⛹🏽。湯老師首先結合ppt來講解面塑文化,中國的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稱捏面人,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的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最初面塑是用於祭祀祈禱和節日貢品,後來逐漸演變成可供陳設收藏的藝術品。提到自己擅長的海派面塑🥖,湯老師更是進行了更加細致的介紹,娓娓道來海派面塑的發展歷史🎽,並展示從海派面塑的第一代大師趙闊明的代表作到第二代、第三代面塑傳承人的作品經典。趙闊明老師是海派面塑的創始人,他的面塑藝術博采眾長、不拘泥於既定程式🙍♂️,在繼承北方傳統面塑精華的基礎上,又經過江南文化的洗禮,逐漸形成了精致、優美🧑🦯➡️、靈動的藝術風格。在作品題材的選擇上👼🏽🏕,海派面塑突破了傳統面塑經常表現的婚、喪🕞、嫁、娶等題材,加入了戲曲人物👈🏿、歷史文化典故和貼近現實、符合時代特色的內容,使面塑的表現題材更為豐富多樣,更具現實意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海派面塑吸納了西方雕塑的表現手法,使人物造型更加飽滿☛、立體感更強,因此作品顯得尤為靈動傳神。在色彩的運用上,以趙闊明為代表的海派面塑改進了傳統面塑大紅大綠的顏色對比,更重視作品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個體的突出,使色塊更加貼合地融入整個作品當中,他的面塑藝術由此顯得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此外老師也生動具體講解了海派面塑與北方傳統面塑的異同之處。“北方的面塑粗獷🏌🏿♂️,大寫意為主🐟,而南方的面塑則精細🧑🏿🍳,講究色光搭配🤵🏿。”
互動體驗環節中🤝🏄🏿♂️,湯健老師與同學同坐一桌🚣🏽♂️,與同學們交流融洽、氣氛熱烈。在動手製作面塑的過程中👨🏿🏭,同學們親眼見到了老師如何把一個小小的面團製作成一件件精致的面塑作品,大家無不贊嘆老師技藝之高超💀,也想到了湯老師的學習時的辛苦和努力,體會到了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湯健老師把每一個步驟細致講解,對於每一個製作的手法,捏造型的方式🤭,還有固定作用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都一一道來。在學生自己動手的環節🚽,湯健老師深入學生群體🤸🏿♀️,一對一指導,並且鼓勵學生創新,動手製作自己想要的東西🤟🏿。學生積極發言提問,老師耐心教導,在學生製作的面塑中不斷有新思維的體現💬,各有千秋,栩栩如生。湯老師還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提到了今天所使用原材料都是自己蒸製的,並且其製作配方保密,市場上無法普及🫙,講座現場學習動手氛圍濃厚,師生互動十分融洽👱🏼。
此次講座讓各位學生了解了海派面塑的非遺文化,也體會了動手帶來的成就感,湯健老師和同學們都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貢獻了自身的一份力量☝🏿。本周的“周周講”活動旨在將海派面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到大家身邊,讓大家在體驗🦖🏃🏻♂️、互動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激勵大家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努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民族文脈的延續者。講座過後👰♀️,相信同學們也將更多地發掘在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非遺進入校園♚🧢,讓更多師生了解非遺、體驗非遺、熱愛非遺♝,努力地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崇德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